文章分類Article

鍾世明 臨床心理師談~有效的行為教養~

 「有效」的「行為教養」,是從行為治療(也有人稱行為矯正)而來,而行為治療則是心理學理論學派中的行為主義衍生的實務原理與技巧,主要的代表學者有Skinner, Thorndike, Watson, Pavlov⋯等等;

我們透過直接在教養上應用行為治療原理,幫助孩子建立更多我們期待的適切行為、減少我們不希望孩子出現的不適切行為,這重要的概念和做法,也是我們 #臨床心理師 在醫療實務現場常用、有用、且擅長的介入方式!

  學理或研究上,其實有很多實證證據支持行為介入的效果,但行為學派也被誤會了很久,下面介紹一些對行為介入的誤解與迷思:

❌否定情緒存在

⭕️實際上,行為介入是接受情緒的存在的,而且還運用情緒作為行為建立的方法,更看懂不當行為背後的情緒動力,常常來自於我們達不到目的時的不滿,因此,真正有效的行為介入,是清楚知道這「不滿」,而準備好面對,並不否定情緒的存在喔!

❌反對正向教養

⭕️有些時候,正向教養在看到父母或孩子行為背後的正向動機時,容易讓人誤會以為行為就不重要,也讓人誤會行為學派反對正向教養、或是沒看到背後的正向動機,這是很大的誤會,行為學派重視每個行為的意圖,而且運用這些正向行為意圖,強化適切行為的發生,而且,如果對正向教養稍加深入,你會發現正向教養的理論始祖阿德勒,可是很重視行為表現適切性的喔!

❌忽視正念機制

⭕️正念,是重要而有效的自我與情緒修煉的方法,正念透過不評價、不否定、不逃避的方式,專注靜觀我們的不適,這樣可以讓我們在面對困苦刺激的同時,漸漸的把感受和刺激區隔,讓我們面對同樣的刺激,開始有新的感受,而這樣的機制,正好與行為學派中的消弱原理不謀而合啊!

❌無視互動關係

⭕️互動是情緒產生意義的重要背景脈絡,行為教養重視每一個行為和外界人、事、物的互動關係,並從中找出行為和外界之間的因果,透過調整個體行為與外界互動之間增強的機制,可以使好的行為在互動中被增強,並運用「溫和而堅定」的消弱,使不適切的行為在不被否定的互動關係中逐漸減少!

   如果,您已經開始稍微理解了行為介入的誤解,我們就可以開始來看看,在親子互動中,應用在教養上的「有效行為教養」到底在做些什麼呢~

1.看懂行為歷程

行為歷程最核心的三個元素是情境、行為、和行為的後果,弄清楚特定情境導致孩子出現的特定行為、看懂特定行為之所以繼續出現的的機制,爸媽可以更清楚要孩子不拖拉、認真、禮貌…等等行為,可以在什麼情境的設計下,比較容易表現出來,更可以知道用什麼互動回應可以幫助孩子提升適切行為表現的意願,爸媽帶起孩子也會更輕鬆!

2.理解行為意圖

每個行為和外界環境之間有著緊密的互動關係,是行為介入的基本假設,所以,當孩子拖拉、懶惰…時,仔細推敲,應該都會發現這些行為滿足了孩子的某些需要,也因此不當行為才會持續的發生,看懂行為意圖,就有機會讓行為背後的意圖用適當的方式滿足,也就有機會表現出好的行為喔!

3.涵納情緒動力

行為背後的動力是情緒,雖然行為教養不直接處理情緒,但會把和情緒有密切關聯的生理反應視為重要元素來運用,透過正向制約情緒性生理反應的應用,使正向行為(有自信、主動…)在更多情境下更有自信的展現,並可以讓孩子在重新連結下,和負向行為(拒絕、放棄…)背後的負面感受和平共處!

4.擺脫不知不覺

透過對孩子行為歷程的了解,加上在對的時機用對方法,孩子的行為可以有所改善,爸爸媽媽也會在過程中清清楚楚的「知道」孩子不適切的行為是哪裡出了問題,而且爸媽也可以在孩子一點一滴變化的過程中,重新看到自己過去被慣性教養方式誤導的迷思,看到過去方法的無效,而有知有覺的知道自己開始不一樣!

   有效的行為教養,是行為改變的重要方法,是在正念照顧自己之後,補充情緒教養的大補丸,也許你還沒有辦法很清楚,但看完這篇,妳可以開始試試看到且擺脫無效的慣性教養,一起來練功啊!

文/鍾世明 臨床心理師  IEQ 愛互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