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Article

手機網路成癮之生理機制與輔導策略(演講摘要)

內容摘要  (1110906陳淵渝醫師在南亞技術學院的講座摘要)

請問:

1.每天吃兩顆安眠藥入睡,不吃就會失眠,吃了才能睡,請問這是安眠藥成癮嗎?

2.那每天上午都要固定喝一杯咖啡,不喝精神就不好,請問這是咖啡成癮嗎?

  答案都是不一定,成癮跟依賴行為不僅僅在症狀上有區別,在生理及心理的機制上也有所不同,這需要專科醫師詳細問診來區別。

  根據2021年董氏基金會以全台國高中職生為對象進行網路行為、網路霸凌及憂鬱情緒現況調查,結果發現:六成以上青少年假日每日上網總時數超過4小時以上,為平日的一倍(30.7%),調查中也發現,2.5%青少年「有」被網路霸凌的經驗,而網路霸凌受害者,有31.1%會出現情緒不穩、易怒或躁動不安、17.2%有自傷或自殺企圖,凸顯出台灣學生網路使用的問題。

十大網路成癮危險因子:

   2015年國家發展委員會的「網路沉迷」研究報告,十大網路成癮危險因子包括: 1.社交焦慮 2.憂鬱 3.無聊感 4.低自尊 5.神經質 6.課業或工作壓力

7.家庭關係不佳 8.同儕關係不佳 9.敵意 10.衝動控制不良。如果有網路成癮問題,建議請醫師評估是否有潛藏情緒問題,改善危險因子才有助成癮行為的減輕。

 

網路成癮的常見類型?

1.網路之性成癮2.網路之關係成癮3.網路之強迫行為4.

網路之資訊超載5.網路之電腦成癮,其中以網路強迫行為的問題最為嚴重,特別是網路遊戲成癮問題最受到關切。

 

網路成癮的診斷:

網路成癮的研究,最早是由美國精神科醫師 Goldberg(1995)在網路上提出「網路成癮失調症」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DA)的名詞,定義是過度的電腦網路使用,使得個人在網路使用的適應發生問題,造成個人職業、學業、社交、工作、家庭生活、財務、心理與生理功能之負向影響。美國精神醫學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原先將網路成癮視為「網路使用疾患」(Internet Use Disorder, IUD)(APA, 2012),後又改為「網路遊戲疾患」(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IGD),其定義為持續和反覆的使用網際網路,以經常與其他玩家 (other players)投入遊戲,導致臨床上重大的損傷或憂慮,在 12 個月期間出現以下五項(或更多):

(1)熱衷於網路遊戲

(2)當網路遊戲中斷時出現戒斷症狀,這些症狀典型的描述如:躁動 (irritablity)、焦慮(anxiety)或沮喪 (sadness),但無藥理性戒斷的生理症狀

(3)耐受性 (tolerance)─花費更多的時間在網路遊戲上

(4)反覆努力想要控制或停止網路遊戲使用卻徒勞無 功

(5)因為網路遊戲的使用,失去過往的生活常規或休閒興趣

(6)明知過度使用網路遊戲會產生 心理社會問題(psychosocial problems),仍然繼續使用

(7)對家人、治療師或其他人欺瞞自己 使 用網際網路遊戲的情況

(8)常使用網路遊戲來逃避或紓解低落的情緒

(9)因為網路遊戲的過度使 用而危及或失去重要人際關係、職業、學業或生涯機會等

 

網路成癮的警訊

以下是網路成癮的警訊,如果您過去一年內有超過以下五項症狀,就要注意是否有網路成癮的可能,建議尋求專業評估

◻1.花費過多時間玩網路遊戲,曾向家人師長隱瞞真正上網的時間。

◻2.即使沒有網路遊戲,也在想著網路上的事情。

◻3.雖然有人告訴我應該減少網路遊戲時間,但我仍然無法減少。

◻4.為了網路遊戲,我犧牲家人朋友的相處、讀書及過去喜愛的活動。

◻5.我用網路遊戲來忘憂解愁,暫時忘掉壓力。

◻6.因為過度網路遊戲而影響健康、學業、工作及和家人朋友的關係。

◻7.明知道網路遊戲已帶來許多壞處,但我還是無法減少時間。

◻8.不能玩網路遊戲時,會坐立不安、發脾氣、心情不穩定、緊張或沮喪。

◻9.需要花更多時間玩網路遊戲,才能感到滿足。

 

智慧型手機成癮的預防策略

1.使用時間設限: 用餐前、睡覺前看完最後訊息後,就讓手機螢幕朝下調至靜音模式直到用餐完、睡覺前將手機調整至勿打擾模式,並放在伸手拿不到的地方,再上床入眠。

2.走出戶外接觸大自然:定時走出戶外,減少長期手機輻射對身體造成的眼疲勞(眼睛乾澀、模糊、疼痛),頸疲勞(四肢乏力、頸部痠痛),內臟疲勞(手機輻射光線穿透皮膚到臟腑,影響內在器官,例如生殖器官)及腦疲勞(腦神經衰弱、緊張焦慮、異常敏感、找手機)。

3.每天至少做一件不是靠網路而開心的事,目的是要藉由非網路遊戲的活動來產生腦內多巴胺,進一步取代依賴網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