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于雅諮商心理學博士談~認識孤單感~
當我孤單時,請更懂我
當我孤單時,請更懂我
誠心身心醫療團隊 #林于雅 諮商心理學博士/心理師
「天亮了,你習慣拿起床邊的手機滑開社群訊息,無任何新訊息,只有長輩傳的早安問候圖,接著開啟家中的電視、邊盥洗邊準備出門,出門前原本想吃對街轉角的阿姨所販售現作蛋餅,但想到停車不易,只能在外送選單中選便捷的速食,你甚至不知道幫忙做早餐的是機器還是人類?下班時,發現自己整天獨坐在電腦前工作沒開口說話,視窗上好友掛網,但無法及時回復,好像彼此在不同的異次元,你突然覺得『網路無遠弗屆』卻沒人能說話,萌生好強烈的孤單感。」
檢視孤單感 與自己的心理健康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 (APA) 對孤獨的定義:孤獨與孤單形影不離,我們對親密和陪伴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時所感到的情緒困擾,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情緒不適或不安感。本文也將孤單與孤獨視為同義詞。
心理學實務研究中,孤獨與心理疾病、慢性疾病之間的因果關係未定,確定的是:人際間的親密關係對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缺乏互動關係而產生的孤獨感會衍生心理問題,如:容易憂鬱、社交焦慮、網路成癮。澳洲相關研究也顯示人們容易因為孤獨產生囤積症,藉由物品安慰與填補自己的空虛(Cacioppo&Cacioppo,2014)。
許多來諮商的人對於孤獨感容易抱持負面觀感,對於「自己好孤單」會感受到自己很封閉、歸因自己人緣很差,這些想法其實是一種對於孤單感無所適從。尤其是青少年發展過程,需要透過同儕來認同自己,孤單感受萌生的時刻,常是無法被他人理解與接納,甚至演變成自己無法融入團體中而感到心情低落。
穿越孤單迷霧,懂得與自己相處
Murthy(2022)認為社會因為時勢衍生的疏離感,現在是最容易與他人連結的時代,卻也是最容易感到孤獨的世紀,英國、德國都積極協助人們解決疏離感。
最基礎的人際關係,是與自己相處。孤獨是一種沉澱與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我能成為理解自己的人嗎?」,在網路上理解自己的人,多數是一種「什麼嘛!原來不是只有我這樣」的認同;人在孤單時需要將「認識自己的心聲」行動化。曾遇過一些孤單的青少年分享的經驗,建立專屬自己的歌曲播放清單,當感覺孤單時學習理解自己,讓「孤單」好像是更靠近自己的一種時刻。
在諮商過程中,當人們談到孤單難免落寞,長期在孤單感中懊惱傷心。建議先以不評斷的方式進行自我覺察,「練習在獨處的時刻、與自己相處、懂自己」來梳理自己的孤單感受。例如:
(1)認識自己的孤獨:
對於自己的孤獨狀態有完整知覺時,鼓勵自己想下去!學習辨別自己在哪些時候特別容易有孤獨感?原因為何?同時也接納自己的經驗,知道自己有時OK、有時較易感到挫折與脆弱,在面對無法調節的情境時,能知道適合自己的協助管道。從孤單感產生的失落感中整理自己的心情,挖掘出自己對甚麼不安?想投入甚麼?有沒有機會讓別人更懂自己?原來自己也會脆弱也可以依賴別人。
(2)駕馭孤單感:
孤單感源自人性中渴望有社會關係而產生的落差感受,我們內在對於孤單感難以掌控而產生許多恐懼。細探自己內心需求,尋找在人群關係中的認同感,或者透過運動、園藝或養寵物,都能將孤獨感化為生命意義的追尋行動。
可以嘗試利用書寫與閱讀、找到幫助自己的力量,人們常能透過一段共鳴文字,跟自己的生活經驗產生共情共感,這也是為何許多網路上流傳的心靈雞湯能被讀者轉發。
自己的心被孤單套牢時,靠近自己的心、讀懂自己是最能陪伴自己的解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