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Article

周勵志醫師談親密與自立(上)

以下是何種品質的對話?

案主(平靜地):直播,我花掉蠻多的,……我覺得情緒比較穩定時比較能克制,在情緒不很穩定時就會失去防備。

治療師(關切地):那不能退貨嗎?

案主:直播買的,就沒辦法退貨了……

治療師(嚴肅地):既然已經買了,也無法改變事實,我們應該要來想辦法因應將來如果遇到一樣情形要怎樣面對?

案主(望著治療師):覺得之前焦慮沒錢真的一點意義都沒有,而且我其實已戒掉看直播4-5個月了。

治療師(認真地):怎麼一開始就想到完蛋了,這麼嚴重?

案主(低落地):心裡想到就很難過,自己沒辦法控制好衝動,覺得人有點壞掉,也會恐懼自己沒有把握會不會再犯……

治療師(滿意地):妳能夠意識到這些事是很好,那接下來應該先想辦法戒掉看直播,……這筆錢就是有點可惜啦,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妳自己覺得怎樣排解焦慮最適合妳?

案主(點點頭):應該還是要去運動來紓解壓力。

剛走出自己枷鎖的案主搭配過於投入的治療師,形成一段看似富有建設性的治療對話。反思(reflective)的?假扮模式(pretend mode)的?

Bateman和Fonagy(2012)主張,所有心理治療模式的共同處都在於先重整案主的依附型態,然後才能讓其心智化能力得以發展或/並昌盛。所以,依附關係是心理治療中很重要的一個主題(motif)。本質上,依附意指親近與溝通;日常中我們透過他人所說與未說出的話語來認識、理解對方,在心理治療中亦然。我們都知道依附理論建構於依附與分離這兩端之間;援是,心理治療的目標便是親密與自立(intimacy and autonomy)兩議題。我們都知道,安全依附與創造性或遊戲性探索兩者呈現一種相互關係;惟有當依附需求被滿足、緩和後,探索才有可能開展(Heard和Lake,1986)。因此,心理治療的功能在於提供一種安全避風港與安全基地、堡壘,據此案主將得以自在地探索外在、內在世界。前者是親密,後者是自立。

就像前面的對話一樣,常常很多新手治療師為急於發揮角色功能,每每專注於案主所陳述的負面生活事件和所伴隨的負面情緒,並時常迫不及待地提供自忖合用的理論見解、理智分析,或以為如此一來就可讓案主早日豁然開朗、一切迎刃而解!但要知道,當一個人情緒不平穩時,認知功能是無法正常發揮的,遑論去探索替代觀點、其他可能性?惟有安全依附才能做為親密與自立的安全基礎。Main (1995)曾用「流體般注意凝視(fluid attentional gaze)」來形容安全依附孩童能夠自信地、平靜地將注意力從事物、到人們再轉回自己身上的狀態,正是其親密與自立能力的寫照。

兩位學者Stern (1985)和Trevarthen (1984)曾從父母與嬰孩的內在世界來解讀心理治療。Trevarthen討論初級互為主體性(primary intersubjectivity),也就是從生命之初的頭幾天,父母與嬰孩透過相互凝視、模仿、和情感回應等方式所建立起的同理鏈結。Stern則描述發展中孩童的自體新生感(nascent sense of self),他強調父母的調諧(attunement)是一個穩定的、連貫的自體的先決條件。他們兩位都用音樂隱喻來描述親子之間的前語言期互動型態,包括音調、音高、音色和節奏等,這些元素對關係最終的安全與否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Stern也曾提出所謂「跨模式調諧(cross-modal attunement)」概念來描述親子互動,比如說,母親適時地輕拍(觸感模式)進入嬰兒咕咕咕(音感模式)的節奏中;這樣共享的雙人「舞動」便可成為嬰兒感知自己與他人關係的基礎,更可做為親密能力的核心(Holmes,1997)。

這些創意性概念正是筆者一再重複強調,心理治療中非語言互動所扮演角色的一些根據,也鼓勵大家深思、運用。

 

 

 

TOP